巍巍昆仑、莽莽祁连。在群山环抱中的柴达木盆地西北边缘有个湖叫做呼通诺尔湖,维吾尔语的意思是异常冰冷的湖水,亦称冷湖。上世纪50年代,因这里石油资源盛极一时,形成了一个小镇,并一度升格为冷湖市,后又因石油资源的枯竭而成为“鬼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青海盐湖资源开发利用,多次做出重要指示。为响应国家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号召,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球物理调查中心的工作人员开始踏足这片无人之地。连片散落荒野的夯土墙垣,无不见证着这里往日的辉煌,可就在此片被人遗弃的不毛之地却蕴藏着国家又一紧缺的战略性矿产资源—“钾盐”。调查队员们正以蓬勃的姿态发掘着冷湖的第二个春天。
柴达木盆地东部马海-南八仙盐湖钾盐资源调查评价项目负责人岳航羽说:“当人们在其他地方享受着富足生活的时候,我们在这里播种希望,因为这里有我们国家需要的钾盐资源!钾肥被称作粮食的“粮食”,对提高经济作物质量和产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钾盐正是生产钾肥的原材料。目前我国钾肥自给率仅为60%,钾盐资源的增储保供对保障我国钾盐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仲夏时节,调查队员们每天穿梭于近似火星地表的区域,行驶3个小时才能抵达工作区。恶劣的气候让这里日温差常年维持在30℃左右,年均8级以上大风日数可达25-75天。持续的辐射、升腾的热浪和频发的沙暴,致使干裂的嘴唇和黝黑的皮肤成为了每名调查队员的标配。这里满目荒凉,可见的尽是盐湖完全干涸后形成的板结土壤和盐类结晶,我们寻找的钾盐层往往在晶间卤水结晶以下的层位,肉眼难以得见,只能通过物探方法进行探测。
开展物探工作,调查队员需要将极罐和磁棒埋入地下,以便采集到更加精准的地球物理场信号。但仅仅凭借人工挥舞铁锹和铁镐很难完成工作,因为浮于表层土之下的是厚达1米的坚硬盐壳,需要借助汽油镐等机械设备才能完成任务。调查员李建德说:“我们是传承红色基因的军转队伍,眼里只有迎难而上,没有退缩可言。想一想现在干的工作能让中国人把饭碗端的更牢,能让国家在国际钾肥贸易中话语权更重,吃再多的苦也值。”
就这样日复一日,调查员们运用地球物理调查手段获取着“神秘”的地下信息,综合现有地质、水文等资料,通过严谨科学的反演解释,为钾盐资源调查与综合评价提供着有力的服务和支撑。他们通过采用地球物理绿色勘查技术,既保留着与大自然的和谐,又经济高效的揭示着这片广袤土地的深部密码。在这片苍凉与空旷的大地之上,他们将继续精耕细作,准确采集物探数据,系统分析成矿模式,精准圈定找矿靶区,为国家钾盐资源增储保供和粮食安全挥洒自己的青春与汗水。